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园动态>详细内容

生活·探究·文化中的数学之美

来源:太湖湾实验学校 发布时间:2025-05-12 14:28:0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太湖湾实验学校深度践行新课标理念,构建“生活-探究-文化”三维立体化数学育人体系:通过“生活数学”将真实情境转化为学习场域,培养量感与模型意识;依托“探究数学”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,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发展推理能力;深耕“文化数学”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,让理性思维与文化自信同频生长。

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。学校的“生活数学”始终围绕情境的真实性思维的进阶性展开。在低年级“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”的学习中,创设“小动物买水果”情境,让学生扮演小顾客与收银员,在趣味情境理解原理。课堂中的扑克牌速算游戏也颇受孩子喜爱。在欢乐的氛围中,孩子们熟练地进行着加减运算,原本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有趣的挑战。对于“数据分类”这类抽象概念,设计了“课桌整理活动”:学生在整理桌肚、书架时,自然而然地运用分类知识,完整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“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,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”。

探究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动力。“做中学”的理念,在课堂中具化为三个层次: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,真实问题中建立关联,持续追问中形成素养。以《图形的初步认识》教学为例,学生用印泥拓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,在分类、比较中归纳平面图形的特征。对于抽象的数概念,深度体验“感知50”探究活动:通过抓取花生、玉米、蚕豆感知数量大小,让抽象的数变得可触可感。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深度体验,让数的大小从符号转化为肌肉记忆,这正是“数感可视化”的培养路径。

文化是数学学科的底蕴。在认识数字时,古代的记数方法让数学有了历史的厚度;诵读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”时,文学意象数学表达在孩子心中共鸣共生。当抽象的百数表遇上创意美术,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数字的规律之美。将数学知识放回文明长河的原生土壤,让学生在触摸历史纹路、创造文化新生的过程中,真正理解“数学文化传承”——这不仅培养了跨学科应用意识,更让文化自信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。

当“生活数学、探究数学、文化数学”的三重教育叙事完成闭环,“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、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、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”便不再停留于口号。学生最终实现的不仅是知识的习得,更是手握开启世界的钥匙:有人成为生活问题的解决者,有人化身文化密码的破译者,而更多人开始懂得——数学不是公式与符号,而是丈量生活、对话历史、探索未知的智慧语言

898b0770f16244df94c191602a72a407.jpg

ac257a6008e44436965ca9a510a5cf72.jpg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